
道教传入千山,据载始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但从仙人台上明代嘉靖丙午年(1546年)之前就刻凿九仙石像判断,道教在千山的传播和影响,远远早於康熙年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翰林院编修王尔烈游千山,在《仙人奕棋台》一诗中写道:“荒碑纪丙午,零落难细省”,告诉我们九仙像应刻凿于丙午年。而早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监察御史程启充在《游千山记》中记载道:“……仙人台……台本峭壁,高数刃,西逼断崖,其深莫测。悬崖北隅经木梯登,望之股栗。乃佝健足匍匐而上,上有石枰,九仙环奕焉。”说明仙人台上的九仙石像的始修年代最晚不会晚於明代嘉靖丙午年,迄今至少已有440 多年的历史。《千山志》虽有“到明代初期,道教传入千山,但不久匿迹”的记载,惜无遗物,难以为凭。数百年来,道教在千山先后兴建了寺观宫庵20多座,其中无量观、慈祥观、五龙宫和南泉寺都是道士们活动的中心。道教是中国所特有的宗教,形成於东汉晚期。道教尊张道陵为创始人,奉先秦道家老聃为教主和最高天神,把老聃提倡的“道”学加以神化,作为信仰。同时,道教也 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巫术和求仙方术,宣扬用符篆可“召请鬼神”,“禳灾求福”,炼丹可“与道合一”,“得道成仙”,让人们逃避现实,追求虚幻的神仙境界。中国早期的道教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后者影响较大。五斗米道系汉代张道陵所创。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24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了教派,为道教奠定了雏型,甲入教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到晋朝,封建统治阶级为利用道教维护自己的统治,对道教进行了多次改革,最后构成了.从玉皇大帝售阎罗天子到城隍、土地等一整套神鬼系统,以及“去欲守静”的宗教唯心主义体系。 历史上,道教流派很多,有南、北天师道、上清派、净明派售灵宝派等,历经南北朝、隋、唐飞宋各代逐渐合流,元朝以后都归并於正一派中。金国初期,全真道兴起,并逐渐统治了北方。千山的道教流派即属於全真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