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山之名由来已久,早在800年前的金代,中都路转运使王寂在其《鸭江行部志》中,即留下“千峰”的记载。到了元代,千山之名又见于刻石。元大德八年(1304年),辽阳路儒学教授叶瑞在为辽阳城西门外建的关帝庙所撰写的义勇武安王碑文中写道:“其地势高爽,林木环秀,千山南峙,如列剑槊。”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记载千山名字的文字。9年之后,大学士陈景元在为千山高僧雪庵所撰的雪庵塔碑记中再次提及千山之名。明清以后,在文献、刻石中,不仅多次出现千山之名,而且还相继出现了“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和“积翠山”等名称。今日千山之称已经成为诸山名之概称。千山得名,历来众说纷纭,大多带有神奇色彩。古往今来,千山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学士,走庙访道,寻碑觅文,以探求其得名之真谛。
千山,位于东经123.4度,北纬40度的辽宁省中部,鞍山市东南17公里。耸立于辽东半岛北端,南邻渤海,北接长白,东依鸭绿江,西俯辽河。它距鞍山站20.5公里、距鞍山西站27.8公里、距鞍山腾鳌机场35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公里。
千山,古称积翠山。因相传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遥望若青莲接天,故又称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最早形成于38亿年前,最高峰仙人台海拔708.5米。 千山风景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中国森林氧吧。 千山历史文化厚重,释道同源。有龙泉寺、祖越寺、香岩寺、中会寺、大安寺和无量观、五龙宫等“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近40座庙宇。特别是身高70米的世界最大天成弥勒大佛,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千山弥勒大佛”,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亲笔题写“天成弥勒道场”。 千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宗教文化,欢迎并福报五湖四海的朋友。
千山弥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据地质专家鉴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万年前的古冰川时期,五官、四肢、体态是经岩石风化而成。整个大佛由一座山峰构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坐东面西,体态端庄,五官清晰,四肢比例匀称。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千山弥勒大佛”,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亲笔题写“天成弥勒道场”。
五佛顶位于千山主峰北麓,桃花溪谷北山之巅,海拔554.12米,为千山风景区第二高峰。千山海拔最高的道观——普安观坐落于五佛顶南侧的悬崖峭壁下,有“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之说。登临五佛顶巅,白云飘游脚下。近望山峦叠嶂,千姿百态,松海飞涛,苍翠尽染,远眺蓝天尽处,钢城风貌,一览无余。
龙泉寺位于千山北部景区龙泉谷内,奇峰环绕,古树参天。素以风景秀丽、殿宇壮观而居禅林之首。也是千山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座寺庙,这源于王尔烈书房坐落于此。站在镇山宝杵处凭栏眺望,龙泉寺全景尽收眼底。清戚鸿藻在诗中赞道“山重水复碧云端,路转峰回别有天。世外桃源今再见,几生修得到龙泉。”